欢迎访问齐鲁文化教育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文化新闻 教育新闻
领导访谈 执教心得
校园活动 名师在线
法制教育 高校新闻
中学新闻 政策解读
法治文化 交通文化
安全生产 美食文化 生态文化
健康教育 招商文化 金融文化
诗歌散文 旅游天下 科技文化
文化名人 文化产业
课堂内外 书画艺术
报料投稿 查询系统
今天: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招才引智 >

监管层发声加大金融科技监管 网利宝夯实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

时间: 2018-12-03 17:17 作者:齐鲁文化教育 来源:华夏财经网 点击:
日前多位金融监管层人士接连发声,向市场释放了金融科技监管将升级的信号。一方面,科技手段将被更多运用在监管中;另一方面,对于大型科技公司金融业务的监管将更加严格,而且会实时介入。
  
       业内人士认为,金融科技已成为金融资源布局的关键领域。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为金融创新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一些新技术被扭曲、大型技术公司风险高发等现象也给金融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金融科技监管应平衡好创新和风险防范的关系。

金融科技风险挑战频现
  
       业内人士曾戏称,“现在金融业可谓是半个IT业”。金融科技尤其是国内的金融科技正迅速发展,其一方面重塑了整个金融业的业态,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风险和挑战。最近,多位监管层和业内人士在公开场合发声,对金融科技所带来的风险予以警示。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强调,金融科技挑战与机遇并存、效率与风险相伴,要坚持正本清源、守正创新,规范引导金融科技健康有序发展。央行国际司司长朱隽也表示,金融科技使金融业面临挑战,其主要风险包括信用风险、系统性风险和新的信息安全风险,以及原来没有面临过的监管套利的风险,严重威胁金融稳定。
  
       金融科技风险和隐患也得到了互联网金融业的高度关注。不久前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李东荣表示,金融科技的发展可为其他产业领域提供科技应用示范,能有效地促进金融科技的产业协同发展,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内升动力和创新活力。但金融科技作为发展过程中的新兴模式,也将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
    
       金融科技潜在风险与隐患正日益彰显。业内人士表示,未来金融科技监管将趋严,且升级为更加全面的监管,在运用更多先进监管科技的基础上,做好创新和风险防范的适度平衡。据悉,去年央行成立金融科技委员会就提出将强化监管科技应用实践,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技术丰富金融监管手段,提升跨行业、跨市场交叉性金融风险的甄别、防范和化解能力。
    
       另外,不久前央行还对五家机构进行金融控股公司模拟监管试点,试点企业包括蚂蚁金服等互联网企业向金融业拓展后形成的综合性平台。有业内人士认为,这可视为监管层对部分大型新金融企业进行监管的尝试。

夯实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

       网利宝作为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翘楚,成立四年来,平台坚持创新发展金融科技领域,深入应用智能风控体系的建设,致力于打造借款人与出借人之间的信息桥梁,积极化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推动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

       当下网利宝金融科技发展迅猛,尤其是以近三年1145%的收入增长率,当选了“2017德勤高科技高成长中国50强”和“德勤2017亚太区高科技高成长500强”,成为金融科技领域的代表企业,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  

       同时,在日前金融科技技术安全共同体第一次成员大会上,网利宝因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成绩卓著,成功入选32家“金融科技技术安全共同体成员单位”。另外,网利宝长期对金融科技技术安全极为重视,目前网利宝凭借完备的网络信息安全保护体系,获得了公安部核准颁发的“国家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三级备案”证明,在信息安全方面已达非银行机构中的最高级别。

       尤值得关注的是,网利宝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也成果卓著。目前网利宝已具备了ICP经营许可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三级认证和银行存管+白名单合规备案的三项资质要求,已走在了行业前列。不仅如此,当下以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为代表的数字科技正风靡世全球,网利宝紧跟科技时代发展的脚步。网利宝除了P2P平台,还拥有AI科技金融板块,其主要是技术丰富输出的体系,通过对接多家知名金融机构,从而为小微企业客户和个人消费者提供资金服务,助力实现创业的梦想。

       未来,网利宝将继续加强金融科技创新,在智能风控、云计算、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等领域进一步深耕,为服务小微实体经济和促进普惠金融发展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齐鲁文化教育网编辑部)

国际新闻

更多>>

民生新闻

更多>>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主管单位:山东省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会 《教育博览》编辑部主办 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协办 山东省中华职业教育社指导
联系电话:0531--82816922 投稿邮箱:z1z2f3@sina.com
主编微信
凡本网注明“来源:齐鲁文化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齐鲁文化教育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齐鲁文化教育网”。如有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凡注明为××媒体来源的信息作品,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并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该相关内容。如其他单位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应予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若因线路及本网站控制范围外的硬件故障或其它不可抗力而导致暂停服务,对于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如有什么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