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齐鲁文化教育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文化新闻 教育新闻
领导访谈 执教心得
校园活动 名师在线
法制教育 高校新闻
中学新闻 政策解读
法治文化 交通文化
安全生产 美食文化 生态文化
健康教育 招商文化 金融文化
诗歌散文 旅游天下 科技文化
文化名人 文化产业
课堂内外 书画艺术
报料投稿 查询系统
今天: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文化新闻 >

心安处是四方

时间: 2019-06-17 16:52 作者:齐鲁文化教育 来源:中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点击:

------------ 山东省禹城市一中  王忠坤

  辛夷坞有云:“故乡是用来怀念的,青春是用来追忆的,只有将它耗尽后,顾盼之间,回眸之际,才思绪万千。”但故乡又怎是那几座仄仄斜斜的屋舍呢?

  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当昔日之景越过时间的幛幔辐射出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我闭上双眼,享受穿梭的微妙错觉。鸿蒙伊始,宇宙尘埃汇聚、沉积成厚厚的黄土层,先民生于斯,逝于斯,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坎坎伐檀。谷雨前后,杜宇声声,一叫一回让人肝肠

  寸断,徒生悲怆。每逢树冠如盖,那空洞幽深的树干里似乎回荡着他们喊着号子,坎坎伐檀的声音。这时的芣苢、荠菜、荼等生得茂盛,它们长在棚顶、篱笆旁,长在田垄间、水井旁,长在农夫的粗瓷碗盘中,也长在《诗经》的悠远绵长的余韵里。“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傍晚或许是最静谧的时刻,炊烟袅袅,桑者闲闲,行与子还,挃挃声从谷场上逸来。老汉赶着羊群回到黄土砌成的羊圈里,土道上,骄阳余温犹在,踩在厚厚的尘土上,升起一团团黄雾,而那一个个古老的村落慢慢消匿在夜色中…

  当余晖散去,每一线光都带着依依不舍的惆怅离开大地。夜仿佛浸了油,半透明状却也带着些酡红,老人围在一起,拿着板凳聚在墙根、树下,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村里的新鲜事,有的“噗噜噗噜”地嗑着瓜子,有的“呼噜呼噜”地抽着旱烟,有的用蒲扇“啪啦啪啦”地驱逐着贪婪的蚊虫。那些妇女们更是优哉游哉,哼着不知名的民歌,娴熟地晃着怀中的婴儿,晃得星星也在天上迷迷糊糊地摇,熟睡在夜的怀抱。有的妇女坐在院子里,给一群围在身边的孩子讲着那些狐仙鬼怪,小一些的害怕得捂住耳朵,却又睁着忽闪忽闪的大眼睛;大一些的总会觉得无聊,伏在母亲腿上,起初还会眯着眼睛,到故事讲罢,便半梦半醒了。如果在这时,哪家里有个极有主意的孩子站在巷口喊一声:“玩捉迷藏喽!”妇女们的故事就一下子失去魅力,孩子们都一哄而散,而伙伴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孩子欢跳在月色中…微睁双眸,似如大梦一场,怎会知回忆如落雪,声声有情;怎会知故乡如黄土,身之所安,心之所安。

  心安处有初春灼灼其华的桃园,心安处有夏日簌簌而落的枣花,心安处有秋风乍起的鲈鱼莼菜,心安处有初冬绮窗旁的暗香疏影。杜工部有诗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明月一轮,这恐是杜工部对那一壁不苫瓦土墙的心心念念。黄冈竹楼的丁丁子声、铮铮矢声是王禹偁的梦寐以求的幽静;“被风之爽,负日之暄”的可楼竟会使那高攀龙愿在此卒岁;梁实秋的雅舍又何不是令人神往,四野无声、微闻犬吠的平静,不会只有让人在夜深看山头吐月之时的内心的宁静,更是有“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温情,是令人沉浸在“富与贵,浮云尔”般既随心所欲,又甘居淡泊,充分享受人生的闲逸恬适。松花酿酒,春水煎茶,人生何等诗意,真可谓“吾心安处是吾乡”,但灵魂真能如愿栖息吗?

  故乡不是蹒跚走过的过去,而是风骨。所谓风骨,是内在的支撑,而灵魂也需要依附于此。载获济济的农民当望着万亿及秭的谷堆,也不会因为欢愉而忘记为酒为醴、烝畀祖妣。大概神之于古人,似文化之于一国。正如余秋雨先生有言:“中国文化的长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文化能在列强的铁戟马蹄下重生,在“万山不许一溪奔”的危机下涅槃,就足以证明中国能成为四大古国中唯一留存下来的国家,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毛泽东有诗云:“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看今朝,欺谩久成俗,怪象迭生。青年躺在古人的故纸堆里呼呼大睡,老年人躺在年老的标签上威胁社会。故乡虽给予我们无比丰厚的底气和自信,我们不能故步自封,我们应该走出去。我们应该有余秋雨先生所说的唐人风范——目光放很远,人生道路铺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的愈发豪迈,笑容肯定,神采自信,目光平静。如果不是千年文化作为支撑又怎么会让他们将目光始终放在远方,不会被眼前的迷雾所掩盖住前行的方向。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往日壮语还记否?当数位风流人物面对破碎河山无能为力之时,他们选择了与国共存亡。这种凝为风骨、化为血水的精神气魄代代相传,而这些心怀志向的华夏子孙创造了无数个世界奇迹。凭着这种与天地共吞吐的气魄,中国文化才立于不败之地,中国才能在濒危时刻涌现出英雄人物来力挽狂澜,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中国是中国文化茁壮成长的一片沃土,就像是故乡之于人的意义,那样深刻,那样隽永。

    如今的我们要明白,故乡并不能提供给我们一切,虽然它可以让我们有一方净土可归,也可以让我们不仅有土黄色的皮肤,也有中国之风骨,中国之精神。但这远远不够,我们要“受光于天下照四方”,让我们共同的故乡——中国,大步迈向世界,让心之所栖不只于土墙之内的屋檐下,而更在于四方!​



 

(责任编辑:齐鲁文化教育网编辑部)

国际新闻

更多>>

民生新闻

更多>>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主管单位:山东省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会 《教育博览》编辑部主办 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协办 山东省中华职业教育社指导
联系电话:0531--82816922 投稿邮箱:z1z2f3@sina.com
主编微信
凡本网注明“来源:齐鲁文化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齐鲁文化教育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齐鲁文化教育网”。如有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凡注明为××媒体来源的信息作品,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并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该相关内容。如其他单位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应予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若因线路及本网站控制范围外的硬件故障或其它不可抗力而导致暂停服务,对于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如有什么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