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齐鲁文化教育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文化新闻 教育新闻
领导访谈 执教心得
校园活动 名师在线
法制教育 高校新闻
中学新闻 政策解读
法治文化 交通文化
安全生产 美食文化 生态文化
健康教育 招商文化 金融文化
诗歌散文 旅游天下 科技文化
文化名人 文化产业
课堂内外 书画艺术
报料投稿 查询系统
今天: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健康教育 >

连花清瘟是我国中医药抗疫的重大创新

时间: 2022-11-16 17:42 作者:齐鲁文化教育网编辑部 来源:前沿资讯网 点击:

本网讯 新冠肺炎、流感、SARS都是由病毒侵袭人类引起的疾病,中医学称之为瘟疫,我国有两千多年防治瘟疫的经验。近年来,随着医学界的深入研究,中药的广谱抗病毒作用得到了科学证实。中药连花清瘟是由其深厚的中医理论根基、翔实的科学证据、广谱抗病毒的特性所决定的,是我国中医药抗疫划时代的重大成果。

汇聚三朝名方,创造性融合的创新药物

连花清瘟是运用中医络病理论探讨外感温病及瘟疫传变的规律及治疗研制出的创新中药,该药融汇了三朝名医治疗疫证的用药精华,以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专治疫病的麻杏石甘汤与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中专治疫病的银翘散化裁,汲取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治疫证用大黄经验。麻杏石甘汤奠定了治疗瘟疫的基础,在东汉末年的瘟疫大流行中即发挥了重大作用,并一直沿用至今;吴鞠通治疗瘟疫创出的银翘散,大大降低了死亡率,发挥了巨大作用。

麻杏石甘汤和银翘散两个药方针对疫病发热、咳嗽、喘促用药。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两个药方都具有良好的退热、止咳、抗炎、抗病毒作用。辛凉宣肺与泄热,可以解决患者体温持续不降的问题;清肺止咳平喘,可以改善患者的咳嗽不止,呼吸困难;抗炎抗病毒作用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抑制病毒感染引起的系统性炎症反应。

应用大黄独具特色。汲取明代吴又可治瘟疫用大黄的经验是连花清瘟的一大特点,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清肺热必须让邪有出路,大黄恰恰能发挥让“疫毒”从大便排出的作用;使用大黄另一价值在于先证用药,截断病势。明代吴又可曾指出:瘟疫治疗宜在人体正气未衰之时,及早攻逐邪气,应用通便的大黄,截断病情向危重传变。现代药效研究证实大黄具有抑制肺部炎症,改善肺功能作用。

创新应用红景天。连花清瘟中还有关键的一味药是红景天。红景天生长在高寒、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具有耐高寒、耐缺氧的生长特性,可以提高人体抗疲劳、耐缺氧能力,应对新冠肺炎普遍表现的乏力、气短、血氧含量低造成的多脏器损害。同时红景天的增强免疫作用可以改善患者淋巴细胞及亚群偏低造成的机体抗病能力下降,所以可以提高抗病能力与康复能力。

连花清瘟组合为一个创新药物,可以发挥卫气同治,表里双解;先证用药,截断病势;整体调节,多靶治疗的作用。

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实践证实

近年来,针对传染性强的新冠病毒,连花清瘟开展了系统性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2019年底新冠肺炎发生以来,国内很多权威科研院所开展了一系列连花清瘟防治新冠肺炎、预防转重症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际药理学界主流期刊《药理学研究》发表的《连花清瘟对新冠病毒具有抗病毒、抗炎作用》研究证实,连花清瘟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抑制宿主细胞炎症因子表达,从而发挥抗新冠病毒活性的作用。

1668248307709_html_m5640df1.jpg

论文《连花清瘟对新型冠状病毒具有抗病毒、抗炎作用》被国际期刊《药理学研究》评选为2019-2020年度全球优秀论文奖

2022年的新冠疫情,呈现出无症状感染者多见的态势。为此,由河北省胸科医院、河北省中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五家医院组织开展了“连花清瘟胶囊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无症状感染者有效性的随机、对照多中心试验研究”。该试验共纳入120例无症状COVID-19病例并随机分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试验结果发现,治疗组核酸转阴时间较对照组短;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隔离观察期间出现临床症状的比例较小,少数患者发展为轻度或普通型;治疗组隔离观察发热发生率较低、乏力发生率也有所降低。研究者认为:“连花清瘟治疗可减少临床症状的发生,最终降低无症状患者转为确诊轻症和普通病例的比例,考虑到现阶段缺乏治疗无症状COVID-19患者的干预措施,连花清瘟胶囊可以考虑作为一种新的选择。”

连花清瘟从2003年进入市场至今,已经获得国家层面30余次方案推荐,从甲型流感、乙型流感、禽流感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这十几年我国发生的病毒传染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连花清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治感冒、防流感、治疗新冠肺炎代表性中成药之一。

(责任编辑:齐鲁文化教育网编辑部)

国际新闻

更多>>

民生新闻

更多>>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主管单位:山东省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会 《教育博览》编辑部主办 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协办 山东省中华职业教育社指导
联系电话:0531--82816922 投稿邮箱:z1z2f3@sina.com
主编微信
凡本网注明“来源:齐鲁文化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齐鲁文化教育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齐鲁文化教育网”。如有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凡注明为××媒体来源的信息作品,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并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该相关内容。如其他单位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应予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若因线路及本网站控制范围外的硬件故障或其它不可抗力而导致暂停服务,对于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如有什么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