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从文化层面来看,农村墓地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丧葬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墓地作为丧葬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价值观。例如,墓地的选址、布局、墓碑的设计等都遵循着一定的风水观念和传统礼仪,这些观念和礼仪反映了人们对逝者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祖先的崇拜。农村墓地中的祭祀活动,也是传承家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通过祭祀,后人缅怀祖先的功绩,传承家族的历史和记忆,增强家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在情感层面看,农村墓地为人们提供了寄托哀思、缅怀亲人的场所。亲人的离世给生者带来巨大的悲痛和思念,墓地成为了生者与逝者情感交流的纽带。每逢清明、中元等节日,人们前往墓地祭扫,献上鲜花、祭品,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之情。在墓前,人们回忆起与逝者共同度过的时光,倾诉内心的情感,这种情感的释放和寄托对于缓解生者的悲痛、慰藉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墓地也是家族情感的凝聚地,家族成员共同祭扫墓地,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情感交流,使家族的情感得以延续和传承。
从社会层面来讲,农村墓地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乡村秩序具有重要意义。在农村,家族和血缘关系是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础,墓地作为家族的共同财产和精神象征,对于维护家族的团结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此外,墓地的合理规划和管理也有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乡村环境的保护。通过科学规划墓地,可以避免乱葬乱埋现象,节约土地资源,同时也可以减少因墓地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和纠纷,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农村墓地也是乡村记忆和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块墓地都承载着一段历史和故事,它们见证了乡村的发展变迁,是乡村记忆的重要载体。墓地周边的树木、花草等自然景观与墓地相互映衬,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景观。这些景观不仅具有审美价值,也为乡村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底蕴,对于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塑造乡村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老年人去世的越来越多,再加上社会性的死亡,墓地短缺的问题是个很大的全面社会性问题。由于有的地方因为个别原因,原来的公有墓地有人为了以后家族有去世的人有地方下葬而开垦出来占地方,还有的人在墓地近的地方种地以私人身份买卖墓地。现在的坟墓有很多村庄都建在了自己的农耕田里,极大的浪费了土地资源,并且还违背了社会风俗,以前常常以能埋在祖地而引以为傲,现在却不得不搬出祖地另外建坟,而一个坟墓前面还留有祭祀的地方,所占地方耕地时还得绕着走,这种情况违反了《基本良田保护法》。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和种粮大户的出现,坟墓的搬迁费又是一种成本,常常因为搬迁坟墓而产生双方矛盾。
如果长此以往下去,就会有很多良田变成墓地。而党中央提出建设的青山绿水政策也将不复存在,所见到的将是“满目疮痍”。笔者认为,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正的在有些乡村上演着的实事。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起来,加强管理,积极引导这一方面的发展和管理。
总之,农村墓地具有十分重要的传统文化传承、家庭情感和社会伦理价值,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农村墓地的重要性,加强对农村墓地的保护和管理,使其在传承传统文化、寄托人们情感、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乡村景观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而不是成为农村发展道路上的鸡肋。(本网观察员 韩春建 鲁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