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齐鲁文化教育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文化新闻 教育新闻
领导访谈 执教心得
校园活动 名师在线
法制教育 高校新闻
中学新闻 政策解读
法治文化 交通文化
安全生产 美食文化 生态文化
健康教育 招商文化 金融文化
诗歌散文 旅游天下 科技文化
文化名人 文化产业
课堂内外 书画艺术
报料投稿 查询系统
今天: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生态教育 >

淮河流域四省:加大工业结构调整 严格环保准入制度

时间: 2013-01-28 23:27 作者:消息 来源:网络 点击:

    一、基本情况

    淮河流域四省政府按照《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 年)》(以下简称《规划》)的要求,以强化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改善水环境质量为主线,以加快治污工程建设为重点,切实落实治污责任,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严格环保准入制度,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强化污染源监管,创新工作机制,整体提升淮河流域治污工作水平。江苏省制订了重点断面水质达标方案,投资7.2亿元,有针对性地安排了56个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安徽省政府与流域各市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并对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层层建立了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分管负责人具体抓、相关部门协力推进的责任体系。山东省严格环境准入,把总量减排作为环评审批前置条件,在保增长的同时,污染物排放不增反降。河南省财政给每个县各安排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300万元,专项用于县级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的运行费用,保证所有污水处理厂“建得成、配得起、转得开”。经过努力,目前淮河治污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截止2008年底,列入《规划》的656个治污工程项目,已完成347个,占53%;调试51个,占8%;在建170个,占26%;前期准备53个,占8%;未启动35个,占5%。其中,317个工业治理项目,已完成198个;251个城镇污水处理厂及再生利用项目,已完成123个;88个重点区域污染防治项目,已完成26个。山东、江苏、安徽和河南项目开工率分别为98%、86%、 79%和76%。目前,淮河流域共建成230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形成处理能力约每日918万吨,较2007年增加39座,新增处理能力约每日171万吨。四省淮河流域辖区均实现县级以上城市建成1座或1座以上污水处理厂。

    从水质状况看,2008年淮河流域水质较上年有所改善。86 个国控断面中,Ⅱ~Ⅲ类水质断面占38.4%,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Ⅳ~Ⅴ类水质断面占39.5%,同比下降8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占22.1%,同比下降4个百分点。流域内24个跨省界断面(其中山东8个、河南10个、江苏2个和安徽4个),以高锰酸盐指数(或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分别评价。经核查,以高锰酸盐指数(或化学需氧量)评价,24个断面全部达标,综合达标率100%。以氨氮评价,共有20个断面达标,综合达标率83%。其中,江苏、山东、河南和安徽综合达标率分别为100%、88%、80%和75%。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为进一步加强淮河流域治污工作,我部在2009年将重点做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环境监管工作。加大专项执法检查力度,强化对重点行业的监管,对敏感地区的化工、医药、造纸、印染等重污染行业实时监控。将水环境事件纳入总体考核体系,督促地方政府加强对排污单位的监管,防止发生重大环境事件。

    (二)加快规划项目实施进度。督促地方政府进一步落实治污责任,加大投资力度,推动城镇污水处理厂特别是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设,加快重点区域污染防治项目建设进度,确保《规划》任务全面完成。

    (三)强化氨氮污染控制。针对氨氮污染凸显的问题,进一步加大氨氮控制力度,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大食品、医药等行业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切实降低氨氮排放量。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引导地方实施更为严格的氨氮排放标准。

    (四) 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督促各地加快流域内城镇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脱氮、污泥处置设施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操作水平,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和城镇污水处理率。加快再生水设施建设,促进再生水的安全利用。落实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政策措施,保障已建成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

    (五)加快《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编制前期工作。总结“十一五”规划编制、报批、执行和考核等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完善“十二五”治污思路,明确治理目标和治污措施,努力促进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

(责任编辑:齐鲁文化教育网编辑部)

国际新闻

更多>>

民生新闻

更多>>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主管单位:山东省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会 《教育博览》编辑部主办 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协办 山东省中华职业教育社指导
联系电话:0531--82816922 投稿邮箱:z1z2f3@sina.com
主编微信
凡本网注明“来源:齐鲁文化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齐鲁文化教育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齐鲁文化教育网”。如有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凡注明为××媒体来源的信息作品,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并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该相关内容。如其他单位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应予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若因线路及本网站控制范围外的硬件故障或其它不可抗力而导致暂停服务,对于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如有什么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