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近年来,各级着力抓基层、打基础、强基固本,总体保持了农村基层组织的良好运转。但在实践中,也存在部分村党组织书记“难选、难当、难管、难留”问题,甚至个别后进村不断反弹、长期缺职,成为农村工作“老大难”。对此,山东省郯城县坚持问题导向和源头思维,着眼于打造一支胜任乡村振兴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头雁”队伍,探索推行了农村党组织书记专业化管理。
一、背景动因
与全面加强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推进乡村振兴的任务需求相比,当前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普遍性难题,主要表现:
(一)优秀人才外流严重,选人时只能“矮子群里挑高个儿”。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就业方式日趋多元,农村优秀乡土人才纷纷通过考学、参军、外出务工、经商等“择木而栖”,留村的多是“38-61-99部队”,年富力强、会管理的驻村人才屈指可数。全县720名农村党组织书记中,高中以上学历的占16.9%,35岁以下的仅占8.8%。
(二)攻坚任务越来越急,“撂挑子”的越来越多。近年来,涉及农村的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清河拆违等急难险重任务越来越多,矛盾点也越来越多,全县到市以上信访中涉及农村基层的占81.2%。面对攻坚和维稳的双重压力,部分党组织书记打起了“退堂鼓”。郯城县新一轮村“两委”换届以来,有42名农村干部因问责、畏难、委屈等原因主动离开党组织书记岗位。
(三)执行制度流于形式,村干部成为“事故多发”群体。近年来,各级陆续出台了“四议两公开”、“财务四监管”等村级工作规范化制度,但执行落实上并不彻底,变通现象时有发生,个别村干部频触“高压线”。去年以来,郯城县共巡察了62个村(社区),其中42个存在坐收坐支、弄虚作假等问题,13名党支部书记受到警告以上处分。
(四)外力帮扶见效虽快,但“救急不救穷、治标不治本”。近年来各级选派了一大批“第一书记”、工作队员,帮助一大批薄弱村实现了凤凰涅磐。但毋庸讳言的是,随着帮扶项目完成和挂职干部离任,个别村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死灰复燃,每次摸排,总有5%左右的后进村屡整屡犯、反复反弹,成为基层党建“牛皮癣”。
出现以上问题,关键在于党组织书记,根源在于当前农村党组织书记岗位的权、责、利失衡。要想治病除根,唯有立足新形势新任务,下决心改革现有农村党组织书记管理体制。
二、主要做法
农村党组织书记专业化,主要指对优秀的农村党组织书记,在不改变其身份、来源和工作性质的前提下,参照乡镇事业人员管理模式,通过提级管理、提升责任、提高待遇等,逐步建立起权、责、利基本相当的选拔使用、管理考核、激励保障机制,推动建成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
(一)严把“三道关口”,优选“好干部”。一是严把首批入口。以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为总体标准,将“依法按程序当选、任满三年以上、村集体收入3万元以上、长期在村工作的现任农村党组织书记”纳入首批专业化管理范围,实行“划线过渡”。全县首批有395名村党组织书记纳入专业化管理,占到54.9%。二是抬高补充门槛。从2020年开始,专业化人员每年调整充实一次,人选资格上除必须具备首批过渡人选标准外,增加“村集体收入、旧债务化解、新发展党员、镇域内排名”等指标,实行“从严准入”。三是打通退出渠道。凡出现“年度考核不称职、综合考核倒数、长期不发展党员、发生重大负面事件”等情形的,实行“强制退出”,其中继续担任党组织书记的,按普通农村干部岗位管理。
(二)建立“三项制度”,严管“好干部”。一是提级审批,从严监管。将专业化村书记的审批权上提至县委。由县委组织部牵头组成考察组,通过宣传发动、乡镇初审、县直联审、测评考察、审批公示等5步骤产生专业化书记,人事档案由县里直管。明确专业化村书记专岗专责,不得从事长期脱离农村岗位的工作。强化考勤监督,对出现无故空岗的,参照事业人员管理办法,予以通报、警告、直至解除专业化管理。二是一评双考,强化考核。每月将村考核事项量化分解,月初确定指标、月末通报得分;每半年对专业化村书记所在村进行一轮观摩评比;年底对专业化村书记进行年度考核,其中村月度积分按比例计入个人年度考核成绩。三是预警容错,鼓励作为。鼓励村书记立足村情民意担当作为、创新发展,适度宽容发展中的失误与错误。对出现问题苗头的,乡镇党委及时谈话提醒。对个人违纪违法问题,发生在专业化之前的,实行历史问题、历史分析、公正处理。
(三)强化“三重激励”,厚爱“好干部”。一是经济上提待遇。专业化村书记的补贴报酬、年终一次性奖金、年度优秀奖金、增资频幅等参照同等学历、工龄乡镇事业人员工资标准执行,按月发放,全部由县财政承担。目前专业化村书记人均月报酬4352元,比现行标准提高97.3%;最高达6132元,高于乡镇正科级干部。二是政治上给地位。专业化村书记,比照乡镇事业人员参加点名、培训;优先推荐参加乡镇副科级干部、公务员、事业编人员选拔和各级“两代表一委员”、先模典型评选。每年重点从专业化书记中评选一批“乡村振兴好支书”,享受乡镇副科级干部待遇。今年已评选“乡村振兴好支书”16名,定向考选公务员2人。三是离任后有保障。专业化村书记养老保险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最高缴费标准落实,每人每年不低于5000元。专业化村书记正常离任时,由乡镇党委进行谈话,对生活困难的给予关怀救助,确保没有后顾之忧。
三、初步成效
通过专业化管理,健全农村党组织书记选、管、用长效机制,实现了权、责、利的有效平衡,从根本上保证了村级治理“有人管事、有人担事、有钱办事”,同时还带动解决了一批历史性、普遍性问题。
(一)村书记岗位不再冷。推行专业化管理,使优秀农村党组织书记感觉“当得体面、干得有劲”,珍惜岗位、干事创业的强大激情被重新激活,特别是“门口排队”的在职村书记,争先进位氛围越来越浓。同时,一批优秀的回乡退役军人、大中专毕业生、致富能手、乡镇临时人员有了新的就业选择,间接增加了农村优秀人才储备。借势专业化管理,郯城县对后进村、缺职村进行集中摸排,分两批选配了89名村党组织书记,其中72人为高中以上文化,全县实现了党组织书记缺职村的历史性清零。
(二)老大难问题不再难。长期以来很多村党组织书记“半公半农”,待遇保障差,精力投入少,甚至带着怨气干活,尤其是涉及出工、出钱的活儿,能推则推;对信访老户、历史积案等,有时听之任之,能拖则拖,上级干着急、群众不满意,民意调查长期处于落后位次。推行专业化管理,不仅带来了待遇和荣誉的提升,更带来了责任心和自律性的提升,有的村书记提出:“专业化不是大喇叭,光喊不行,得担是非、办实事,让党委相信我们、群众拥护我们”。改革全面铺开以来,全县发生涉及农村的市以上信访减少45.2%,在全省直降39个位次。
(三)村集体增收不再愁。针对村级工作薄弱环节,将村集体增收纳入专业化准入条件,倒逼着农村党组织不再将集体增收作为“份外事”。针对村集体增收这一普遍性短板,一些党组织书记主动动起了脑筋,纷纷通过清产核资、规范合同、村资托管等方式,为实现村集体长效稳定增收做文章。花园乡部分村党组织同步发起开展了集体土地清收工程,通过扫黑除恶政策攻心、司法助理送法上门等途径,仅一个季度就收回被霸占、讹占、偷占的集体机动地1187亩、汪塘90亩,通过公开竞价发包、按年收租,年增加集体收入108.2万元,使15个村集体年收入超过了5万元。
四、几点启示
我们算过一笔账,通过专业化管理,2019年县财政多支出700多万元,带来的是村干部岗位吸引力和工作主动性的显著提升。通过3年时间,专业化“全覆盖”后,县里虽然每年多支出约2000万元,但显而易见能大幅提升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农民群众的满意度,可以说“性价比”非常高。
(一)农村的事归根结底还得靠村里人来办。当前农村党组织书记从来源上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本村党员选举产生的“永久牌”,一类是上级选派到村任职的“飞鸽牌”。长远地看,“飞鸽牌”对短期任务用功足、效果好,但对一些久久为功方能见效的工作,可能不像“永久牌”那样热心和专注;“永久牌”人熟地熟社情熟,浓厚的“故土情结”有利于打长谱、办实事。所以应该更重视“永久牌”的培养使用,使他们“在岗有合理待遇、干好有发展前途、离任有生活保障”,同时在特殊阶段辅以“飞鸽牌”作补充,为村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改革是解决农村“疑难杂症”的“灵丹妙药”。农村是个大课堂,不仅有“小九九”,还有“微积分”;不仅有“公约数”,还有“除不尽”,新的形势催发着新的问题,当既有的办法和经验解决不了的时候,改革就是最强的药方。面对村级治理难题特别是部分后进村“死扣”,郯城县突破旧有体制和财政压力,对农村党组织书记实行专业化管理,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由“不愿干”到“争着干”的转变。实践证明,只有围绕新形势探究新思路,才能确保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常抓常新、长期见效。
(三)权责利相当已经成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准则。随着市场经济准则对人们价值观的不断冲击,单纯靠思想发动解决问题、提升战斗力的办法在农村基层已经不能完全适用。在基层治理实践中,使每个岗位的权、责、利相当,即有什么样的权力、就负什么样的责任、同时取得相应的待遇,才能有助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推行农村党组织书记专业化管理,不仅使他们在经济上得到了实惠、荣誉上得到了提升,更强化了责任心和服务力的提升,使得他们在用权上更加谨慎、自律上更加严谨、服务上更加高效,同时为打造一支有本领、能担当、业绩好、威信高的队伍提供了坚强保障。
(中共郯城县委书记 刘连栋)
(责任编辑:齐鲁文化教育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