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齐鲁文化教育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文化新闻 教育新闻
领导访谈 执教心得
校园活动 名师在线
法制教育 高校新闻
中学新闻 政策解读
法治文化 交通文化
安全生产 美食文化 生态文化
健康教育 招商文化 金融文化
诗歌散文 旅游天下 科技文化
文化名人 文化产业
课堂内外 书画艺术
报料投稿 查询系统
今天: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诗歌散文 >

风吹皱了原来的模样

时间: 2021-04-07 09:20 作者:山东省淄博市 孙万章 来源:《齐都文学》 点击:


  我对故乡的记忆,只停留在20岁之前的那些岁月里。年少无知的心对此没有一丝牵挂,肆无忌惮地践踏着她的温暖。岁月无情地更迭,故乡也越来越远,直到有一天,莫名地触碰到记忆深处,模糊中渐渐搜索出仅存的印迹,那些零星的碎片从大脑角落慢慢挣扎出来,开始合拢,就像一幅扯碎了的旧照片重新粘合,渐渐地,村庄、院落、老屋、树木开始清晰起来,一座座村落在那片黄土地上悄悄的重新站立。
  20年的光阴,除去不懂事的孩提时代,能装到记忆里的东西不过也就短短10来年的经历。生活贫困、单调、无助,似乎对村庄有些怨言,“农村”这个词时常戳痛我的心!
  我唯一钦佩的,是祖辈们选择了那块风水宝地作为栖息之所。村子南边,一座座丘陵携手相连,似一排士兵,威严矗立,守护着村庄。顺势而下的水流,冲刷着墨绿色的山体,形成了鲁中盛名的乌河源头。水流绕村西行,山水相间,村河相映,多年以后,这道美景俨然一幅山水画,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故乡的村庄像黄土地上长出的蘑菇,几条土路将它们连接起来。我居住的村子虽然不大,但至少已有600年的历史。祖辈们不知从何处来到此地,可能是流浪,也可能是生活所迫,更可能是战争,600年来村里人喝着同一条河里的水,没有人意识到多年以后村落会被无名的风吹得无影无踪。
  散落的村庄在渐渐长大,黄土地被人们侍弄的十分温顺,每个人都沿袭着固有的生活,集体公有制成为那个时代最公平的法则。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有一天,公有制变成了土地承包制,人们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那些曾经是地主出身的人们,一听集体要给他们土地,神色不寒而栗,绝不相信这是真的。当地主的帽子不再那么沉重时,他们才意识到这一切都是真的。公平、平等在那个时代出现的频率最高,土地里的收成一年比一年好,产量越来越高,生活虽然不富裕,但是丰衣足食,天然食品随处可见。
  人们每天勤劳地耕种着,却没有发现一座座工厂悄悄的出现,逐渐逼近村庄。当“征地”这个词语走近村人的身边,可怜的庄稼在一阵阵机器的轰鸣声中倒下,并且注定不会再从这片土地上站起来。土地在一天天减少,空气在一天天变得污浊,年轻人充满欲望的心在不断膨胀,他们陆续走出村子,        让城市的风吹去“农民”的符号,成为工人、老板,或者其他身份。村子停止了生长,一间间房子开始闲置,无人过问,像极了斜靠在院墙边晒太阳的老人。
  不经意间黄土地长出了座座高楼,新兴居民的字眼在悄悄地代替着农民。搬迁令随之而来,像一道圣旨,让人们不得不离开自己祖辈相依生存的家园。
  群居是中国老百姓特有的生存方式,搬迁后的人们还生活在一起,生活习性却发生了改变。失去了从前在大街角落聚集的人群,成为这座城市的陌生居民,乡亲情被慢慢放大,想起老家的温暖。冬天来临,大堆大堆的柴火从落败的老家运来,抵挡寒冬的侵蚀。缕缕炊烟从楼道顶上蹿出,似乎又回归了农村的生活,渐渐地,人们习惯了半城半农的生活。
  我试图迈进破旧的老房子,可蜘蛛网已布满每个角落。斗大的蜘蛛像一个个古怪的精灵,附着在粘稠的网上,网越来越大,整个屋子已成为它的天下。渐渐地,没有人再去打扮旧村,一阵阵大风雨过后,无助的老屋轰然倒塌,变成一堆废墟。
  被移上楼的村民的子孙纷纷加入到争当城市人的行列,可土里土气的普通话拗口难懂,始终无法摆脱“土”身份。然而,随着新生代的茁壮成长,给城市的准一等公民剥去了坚硬的外壳。他们已经成为这个城市的一部分。故乡,真的成为最遥远的回忆,只有站在故乡祖辈的墓冢前,才会打开与故乡的链接,仔细咀嚼故乡的味道。终有一天,当一座座横七竖八的坟茔消失在时间里,故乡最后一抹记忆将被彻底掩埋。
  我时常在闲暇之余,特别是郁闷,不如意的时候,站在高高的阳台上,透过层层雾霭,远望故乡。故乡,渐渐成为一个词语,成为我们这辈人收藏记忆的地方,她消失在黄土地上,却生长在我的心里,越来越丰腴。
  (孙万章:文学学士,记者,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淄博市临淄作家协会主席。1990年开始业余写作至今,以散文、报告文学创作为主。发表文学作品多篇,获奖多次。现供职于《齐鲁石化报》社。)

(责任编辑:齐鲁文化教育网编辑部)

国际新闻

更多>>

民生新闻

更多>>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主管单位:山东省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会 《教育博览》编辑部主办 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协办 山东省中华职业教育社指导
联系电话:0531--82816922 投稿邮箱:z1z2f3@sina.com
主编微信
凡本网注明“来源:齐鲁文化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齐鲁文化教育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齐鲁文化教育网”。如有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凡注明为××媒体来源的信息作品,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并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该相关内容。如其他单位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应予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若因线路及本网站控制范围外的硬件故障或其它不可抗力而导致暂停服务,对于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如有什么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