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许多人一样,从小就非常喜欢春天。喜欢她那风和日丽百花齐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绚丽风光。但更为令人喜欢的是由春韭、春笋、香椿等所带来的春天的口福。
1953年5月10日,我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城郊一个子女众多的家庭里。爸爸妈妈养育了大哥、二哥、姐姐、我和妹妹。那时,父亲在一家木器厂当木工,母亲在农村务农。当时物资短缺,我们家与大多数人家一样,生活并不富裕。因此在那时,我们家在房前屋后的空闲地方,种植了白菜、萝卜、韭菜等蔬菜。因为家乡地处四川盆地的西南部,所以尽管是在阴冷寒湿的冬季,这里的蔬菜依然长势良好郁郁葱葱。更为可喜的是,在我们家后院的菜地周围,种植了六七株香椿树,还有十几笼竹林。我们家与其他许多家庭一样,有着“咬春”的习惯。我家种植的蔬菜、香椿和竹笋等,带给我们许多的口福,令人难以忘怀。
说到春天的口福,让人首先想到的是韭菜。韭菜是一种非常普通的蔬菜,它的叶子又长又细直直地向上长。它非常容易种植,无需过多的关照,就能长得生机勃勃。虽然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韭菜,但是,唯有春天的头茬和二茬韭菜,才能特别鲜嫩爽口。在物资短缺的岁月里,采摘一把鲜嫩的春韭,洗净后,切成段,可用大火翻炒,只要放一点儿盐,就会做成一盘非常可口,香气扑鼻的菜肴。也可以与鸡蛋一块儿炒,同样脍炙人口。当然,如果用韭菜做成馅,包饺子、做包子,那也是非常好吃的。小时候,我们家用春韭炒的菜、做的饺子和包子,非常“畅销”,受到追捧。不但享用了美食,而且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
在春天的口福中,香椿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品种。吃香椿,一定要趁早,叶芽越嫩香气越鲜越浓。若是过了时节,椿芽颜色发绿,就再难尝到醇正的椿香了……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当我们家的香椿树逐渐长出了暗红色嫩芽时,摘下香椿嫩芽,摊鸡蛋吃,味道太香了,隔着好远就能闻到它那特有的香味儿。将香椿芽用开水焯一下捞起,放上调料凉拌,也非常好吃。直接用面糊裹着香椿芽炸“香椿鱼儿”,这香椿的香味和最嫩的口感与油炸的面糊“三位一体”,其鲜香滋味儿好吃得不得了,令人回味无穷。
有一个成语叫“雨后春笋”,人们常常用它来比喻某些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的情况。小时候,我曾亲眼见证了雨后春笋那种争先恐后蓬勃向上的生长情景,这让我非常惊奇,非常感动。竹笋的品种繁多,一年四季都有出产,但只有春笋才特别脆嫩鲜美,因而被誉为春天的“菜王”。
父母亲曾告诉我们,竹子种类很多,我们家只种植了苦竹、慈竹、楠竹。竹子的用处很多,可用于编织箩筐、编织晒蓆,还可用来造纸,甚至当时修建草房和砖木结构平房等都要用到竹子,因此,当时用来食用的“笋子”只能选用那些鲜嫩的不可能“成材”的“废笋”。尽管是“废笋”,可做成的菜肴却是那么的出色,那种脆嫩鲜美的滋味儿简直太绝了。春笋可以红烧鸡块或猪肉块,可做成酸菜笋子汤,或者凉拌笋丝等等,均为好吃到爆的美味佳肴,令人“过口难忘”。
春意盎然,口福多多:枸杞芽、马齿苋、扎耳根、灰灰菜、荠菜等,不管是家种的或者野生的,都是脍炙人口的春天口福。
时光匆匆,沧海桑田。随着我们兄弟姐妹长大以后,先后进工厂参加了工作,我们家的生活水平逐步有了较大的提高。现时,人们生活富裕、丰衣足食了。过去物资短缺岁月里那种缺吃少穿的情况早已渐行渐远了。但是,人们咬春的传统民俗却一代代地传承下来了。有的人虽然因工作等原因远离了家乡,但却想方设法托人带去春笋等家乡土产,他们在品味儿时的味道时,顺便也要寄托一把乡愁。
虽然在上世纪90年代期间,我的老家因城市扩展拆迁后,家人住进了楼房,我家也不再种菜了,但从这时候起,在春季的农贸市场上,能够很方便地购买到春韭、香椿、春笋以及扎耳根、枸杞芽等,我们的咬春行动自然也依然如故。
的确,咬春是人们“菜谱大系”里面最亮眼的菜品,是人生之旅“恢宏乐章”中最动人的音符。咬春时,人们品尝到的不仅仅只有鲜嫩美味,同时更有着那种满满的馨宁生活的幸福美好的感觉。因此,我们要为春天的口福热情地点赞!
(荣光友:1953年出生,1971年招工到五通桥盐厂,1974年参军,退伍后,先后在峨眉山盐化集团、和邦集团工作,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成人教育大学文化,2013年6月退休。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从事新闻报道和文学创作,最近几年,先后在《北京文学》《望月文学》《沫水》《成都商报》等发表小说、散文、评论等60多篇。现为《望月文学》特约作家。)
(责任编辑:齐鲁文化教育网编辑部)